看的严,再加上杨氏皇族的威慑力一直都在,所以党派之争的确不严重,但是不严重不代表没有,再高压的环境,也抵挡不住权利之心。
内阁中/共有六位阁老,除了首辅田文正,次辅魏潜外,另有贤妃之父王天兆,与柱国将军杨凡一起被誉为宗室文武双璧的杨荣,善武事长于边防的杜白圭和依旧还任皇子老师团团长、儒学大家的管修。
这六人之中,首辅田文正是个老好人,也是皇帝应声虫,但为人清廉公正,善于调解内阁诸位学士和皇帝之间的关系。
次辅魏潜则是行事颇有魄力,内政处理能力杰出,曾在六部多部任职,对于实务同样Jing通,现在小型政务处理有一大半都是魏潜在过手,而重要事件中也有过半是他提出妥当的解决方案供内阁其他人和皇帝参考讨论。可以说,关于民生、国税、政绩考评等方面的内政处理,内阁之中无人能出其右。
王天兆曾经是典型的中立党,因其为官生涯中,前半段均是出京外放,辗转多地,所以对于地方事务非常熟悉,为人虽不乏圆滑,但依旧保持文人本心,处事认真又仔细,在同僚之中颇有名望。但自皇长子出世后,这位大学士就变成了彻底的保皇党,大多数时候,也都不再多发表意见,只听从皇帝办事。游鸿yin能理解王天治的做法,他不这么识相的话,怕是礼部尚书的现状就是他以后的下场。
杜白圭因善武事,处理的事物也多和军务沾边,内阁之中仅此人擅长军务,看似很有话语权,但实际上军务皇帝几乎都会亲自处理,并且自有其处理方式,杜白圭也就是个建议建议的功能。而姚广清这个兵部尚书也不是那么乖顺的,该怎么说,六部尚书大多都不会内阁顶着来,但若是内阁里的阁老和自己一比还差上一点,那听不听话就是另外一回事了,至少,杜白圭没有让姚广清这个老狐狸听话的资格。
大儒管修更多的重心在皇子教育上,他对庶务也不太Jing通,所以一般只会在文化、教育等有关事情上开口。
杨荣和柱国将军杨凡一样,乃杨氏宗亲,不过与皇帝杨简这一脉的关系,已经在三服开外了。杨氏皇族并无分封的制度,但一般会有爵位赐下,可这些世袭爵位一般都是降等继承的,一旦爵位没了,宗室也就是普通人家,除了每个月依旧可以领一份钱粮外,和普通百姓并无太大差别。同样的,杨氏皇族不限制宗亲的自由,愿意出京就出京,愿意科举就科举,愿意从军就从军,甚至有本事找皇帝帮忙开后门找个能胜任的官职工作也行。这种制度将强了皇帝的权利,减少了国家分裂的风险,同时关于宗室方面的开支也并不大,费用一直都属于煌国可承受范围之内。但是同样的,因为这种一步可登天,一步变平民的制度,导致了每次皇位的争夺都一场激烈,每次都会有一场腥风血雨。
其实皇子皇宫圈养和成年后在朝廷各部实习的培养制度的确遏制了皇子权利过大,增加了皇帝对众子的掌控力度,却又有一个盲点属于大家一直并未发现的,甚至连皇子自己都未发现。那就是皇子出入宫廷频繁所带来的皇宫防护漏洞。
皇帝都怕死,除了武力防护,无数的护卫日夜值班巡逻之外,所有进出后宫的人员和物品也都有详细检查登记造册,这种严密强力的制度大大减少了危害皇帝人生安全的外在因素。
可是皇子进出宫廷却并无检查手续,虽然无法带大宗物品,也无法带外人,某些关键的小东西却是一点问题都没有。
游鸿yin刚开始挺奇怪的,建国百多年都未有皇子做点不平凡的事情,也是难得。
当然,游鸿yin从一开始就没有考虑过这种Yin险手段,一是因为此种手段施展之后,没有根基的他能不能坐上皇位还是两说,二是就算是坐上皇位,这位置能不能坐得稳又是另外一回事,空中楼阁是建不起来的。
不过若是未来到了最后关头,为了缩短计划时间之类的原因,他可能会采取这种极端手段。当然,定然不是自己动手,这个计划,他可以帮其他皇子设计好么。
现在考虑这些也无用,将来定然是随机而动,临机应变。
而内阁这六位阁老的能力摆出来,基本上也就说明了他们的地位和在朝堂上的名望,这六个人组成的内阁一方面维护着皇帝的至高权利,一方面又与皇帝争夺着朝廷政务的处理权。他们与皇帝之间的关系可以用一个词来形容,那就是合纵连横,从而一直保持着一种微妙的平衡。
现在,魏潜不满于只做次辅,更不想在朝堂之中做个皇帝的应声虫。他是读书人,有自己理想,有自己的政治抱负,不愿意以后史书上只记载:煌朝内阁次辅,一生勤勉,某某年卒这种评价。
这其实就是在钱权满足了之后,人类开始追求人生意义和人生理想这样的更深层次的心灵满足。
再说御史台,言官的功能并不仅仅是抓人小辫子,御史台负责了朝廷官僚体系中的督查工作,纠察、弹劾官员、肃正纲纪等等。全国地方工作巡视监督,六部二十四司、五寺九监等部门的工作复查,官事案件调查等等都在御史台的工作范围之内,其实他们是很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