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明镜似的,知道天下没有白吃的午餐。他们能有什么办法,能拿得出来的也只有钱了。陆夫人第一个响应:“秦娘子此番的确是义举,为了江陵的百姓我出二百两。”
知府太太们紧随其后,也出了同样的数目。万家自然也不甘落后,同样跟着出了二百两。
锦书多了个心眼,让个丫鬟拿着笔将各家各户许诺的银两都一一记录了下来,以防后面不认账。
一二百两对于那些富贵人家来说,不过九牛一毛,大多也愿意出这个钱,博个好名声。
不多时,已经募集了快二千两的样子。
有一个四十来岁的妇人突然插了句嘴:“秦娘子愿意出多少啊?”
锦书微笑道:“我出五百两。”
五百两是今天最大的一笔数目了。众人对锦书的大方表示了一番称赞。
锦书当场表示:“各位的善心,我会让人张贴红榜在衙门前。每一笔钱怎么开支?用在什么地方也会一一的告知大家。”她心里清楚,这些该公开的事就得公开,不能让大家心存芥蒂。总之得让大家相信她。
大半天的时间就筹了二千多两,比锦书预期的还好。
等到秦勉回来后,两人计议了一番,通过他们夫妻的共同努力,已经筹了三千来两银子。修建水坝的银两暂时有着落了。
等到钱都到了账上之后,便可以安排人手开始正式动工。
动工那天请了一班舞狮过去助兴,也吸引了城里城外许多人过去观看,弄得热闹非常。
解决了这件事之后,秦勉又说该把那些荒芜的土地重新规整,有人愿意买就卖掉,没人买的话就分给那些贫苦的农民。贫瘠的山地让种桑树、高粱、棉花等作物。
总之山不能荒芜,不能有大片的土壤裸露。要不然等到爆发洪水的时候会产生泥石流,吞没村庄。
政府推出了许多发展生产的举措,南疆大地出现了蓬勃的生机。农民们种地的兴趣又高涨了。
剩下一件事情就是安置流民。
这些年来随着接二连三出现的灾荒和动乱,流民也越来越多。流民问题始终困扰着朝廷。如果得不到很好的解决,迟早会出现第二个第三个陶咏丰。
关于流民的事,秦勉与庞知府商议了好些天也没有拿出个合适的举措来。这的确是个让人头疼的问题。
锦书见他头疼,曾给过建议:“一些年轻力壮的不如纳入陆将军的麾下。以后真要打起来的话,需要很多的兵力。其他的一些愿意种地的就分给他们田地。愿意做买卖的,在赋税方面有所减轻,相信大家还是很愿意。”
“你说的这些都是愿意上进的人,然而这些流民中有许多人懒散惯了,不服管教的多着去了。迟早会出事,还是得想个法子,慢慢安顿他们。你说的这些我们都考虑过了。”
锦书微笑着说:“也不急一时慢慢来吧,总会有出路的。”
第二百一十一章 计策
原本肥沃富饶的南疆,数年来遭受了战争的蹂躏。在秦勉的治理下,渐渐的出现了蓬勃的生机,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
局势稳定没有多久,朝廷就派了廖智前来讨伐。
和朝廷的军队对上,这还是第一次。陆范自从表了决心以后,一心向主和朝廷的军队作战,十分的英勇。
廖智并没有给陆范带来多大的困扰,很快就败退了。
此番战役结束后,陆范找到秦勉商量:“如今已成定局,不如请郎君割据南疆,自立为王。”
对于这个提议秦勉没有拒绝,但也没有当场答应,只是说:“现在情势还不太稳定,过阵子再说吧。”
秦勉回到家,锦书正在看家书。
秦勉随口问道:“谁写来的?”
“我姥姥。”锦书并没有抬头,飞快的看着书信。
秦勉就没有过问了。
锦书看完了家书,秦勉早就不在屋子里了。她在书房里找到了他。
“姥姥她老人家还好吗?”
锦书点头,接着又道:“姥姥给我们送了一笔钱。大概有五千两个样子。”
这的确不是一笔小数目,让秦勉有些惊讶:“她老人家真是大方。”
“姥姥对我从来都大方。现在我们需要钱,有了这笔钱的话能解决许多事吧。”
秦勉道:“这是当然。不过你得告诉她老人家,让她别这样了。要是给夏家带来麻烦的话,该怎么办。”
“我知道的。”锦书明白秦勉的担心。
“你七哥呢?最近怎样?”
锦书摇头道:“信上没有说。”
夏凉镇守北方,据说这一两年来建立了不少威信,镇的那些鞑子也不敢轻举妄动。或许正是因为这一点,所以朝廷才不敢对夏家动手。但夏老夫人并没有在信上告诉锦书,夏家这两年生意受限制不好做的事情。
秦勉将这笔钱花到了军队的建设中,给大家打造了趁手的武器,加强了粮草。等到情势稳定下来,他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