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后摄影机的画面剧烈晃动。再稳定下来的时候,摄影机已经被放在了雪地里,许多双脚正在冲往前方。人们开始援救,有说话的声音,可谁也不敢大声呼喊。一个男人走在最前面,快速找到了一个点,大家就汇聚过去不停往下挖。
这个片段,几乎算得上安静,只有无人机的嗡鸣会不时在影院中轰响。
让所有观众的心情,也跟着压抑和紧张。
音效、切换节奏,手法简单又高明。就算知道陆永乐和黄小凤都没事,之后还好好地拍电影。可看着这样焦灼的营救场景,观众只要一想到这事是真实发生的,就忍不住跟着担心。
而挖掘的画面拖得越久,人们心中的焦急就越难以压制。
——快点!再快点!
直到救援的人们似乎集体振奋了一下,紧接着黄小凤被拖出来,背景音乐才骤然响起。
“啊……!”
观众们发出低声的、松了口气的感叹。
然后就是陆永乐被拉出来,一个男人立刻给他做急救。
之前暂时松了口气的观众们没想到,急救的过程更令人心急。
大家都围在附近,画面里人影绰绰,只能看出男人在做人工呼吸和心脏按压。这个急救过程持续了好几分钟,而被急救的人毫无反应。有那么一瞬间,观众甚至产生了错觉,感觉这场急救或许只是无用功。
就在观众的忍耐几乎到达极限的时候——
“乐乐!”
画面里的人忽然集体动了起来,最明显的就是有人摊坐在地,有人将陆永乐抱起来直直走出了镜头。当然,还有人回来捡起了摄像机。
然后像是有人关掉了机器,画面骤然一黑。
重点部分就这样结束了,好在纪录片没结束,后面还是很清楚地介绍了两位主演的治疗,以及重新出演电影的侧写。其中还插入了对两位主演的采访,不是关于电影的演出,而是关于雪崩的细节。
“是乐乐救了我。”黄小凤非常明确地说道,“我从雪中醒来的时候,他已经在上面挖雪了,我就跟着他挖。但他的体力消耗太大了,因为缺氧晕了过去……
“我后来被救出来,在治疗的时候,其他人才告诉我幸亏当时脱掉了滑雪板,不然我肯定没那么容易出来。
“但我当时哪里记得这件事。其实是先醒来的乐乐帮我脱了滑雪板,没有他,我可能就已经……”
而陆永乐的采访,则是配合着他的回答,做了一个雪崩自救的解说。
总之,这样那样的画面之后,整部纪录片的末尾,是黄小凤穿着运动员的比赛服,站在高山之上,猛然滑了下去。
——这和电影最后的镜头一样。
但电影想表现的,是运动员沙晓春重新振作,不断挑战自我,充满自信再次冲入赛场;而纪录片给人们的感觉,则是主演们经历了九死一生,再次回到片场,鼓起勇气迎接挑战。
不得不说,立意点有一点点不一样,但总的来讲殊途同归。
这也让观众们对《白色巅峰》这部电影,有了更深层的看法。
首映后的白天,各种影评开始出现在网站和社交平台。中午十二点,纪录片也如约登陆各大视频网站。
于是很多人,在看电影之前,就看了影评和纪录片。他们的感想,只能说是褒贬不一。
毕竟电影的通常做法是在下映、或者快要下映前,才放出拍摄纪录片、花絮。现在这个纪录片和电影同步上映,可以说是非常大胆的决定。
质疑的声音很快就来了:【在大部分人还没看电影的时候,就放出拍摄花絮,想说啥?两个主演很努力?努力不是他们应该做的吗?】
【搞不懂这是在干嘛,官方剧透?】
【这其实就是另一种宣传吧,大型广告,还好意思说是纪录片,给脸上贴什么金啊。】
【话说怎么这个雪崩居然有两台机在拍,也太巧了吧……】
【只有我觉得黄小凤说陆永乐救了他,只是一种宣传手段吗?被埋在雪下面还能救人,开玩笑呢吧?】
当然,有质疑的,就有好评的。看了纪录片的人,只要神志清醒,很快就能发现那些质疑的问题,答案其实就在片子里。
【纯路人,有点滑雪经验。上面那些质疑陆永乐没救人的,我只想说,滑雪的时候滑雪板是扣在鞋上的,随便抖抖脚是不会掉的。黄小凤说一醒来就在往上爬,还说她根本不记得脱滑雪板,那肯定是陆永乐帮脱的好不?这还不叫救人?不脱鞋就算挖到人了也拉不出来好吧。】
【楼上+1。而且这个片子对于拍摄花絮还是很控制了,大部分时间都和雪崩有关。说有花絮就是宣传的那些人,不说这些怎么知道他们遭遇雪崩的前因后果?这是一部单独的纪录片好吧,作品肯定要自圆其说讲完一个故事啊。】
【喷子和黑子真心奇怪,为黑而黑?简直搞不懂为什么陆永乐每次做好事都被质疑,救了个人,经历了生死瞬间,拍个半小时的纪录片都